保险

香港保险业经历了哪些变化?保险投资有哪些重要作用?

  香港是全球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目前其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为亚洲第一;保险深度(即保费占GDP比重)为世界第一,其中,人寿保险深度是19.2%,财产保险深度是1.6%。

  “回归以来,香港保险业经历了不少变化,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保险科技、两地联系等方面。”在香港回归25年之际,香港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接受了《中国银行(3.30+0.30%,诊股)保险报》的专访。他表示,香港作为“内循环”的参与者及“外循环”的促进者,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推动疫后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保险业开拓新领域,带来可持续发展。

  专访香港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回归以来香港保险业经历了三方面变化

  回归以来经历了三方面变化

  监管制度方面,2017年6月,香港保监局正式接替昔日政府部门的保险业监理处,规管香港的保险公司,其法定职能除了规管保险业、保障保单持有人之外,也包括促进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香港保险业在全球保险市场的竞争力,肩负规管者和促进者的双重角色。2019年9月,香港保监局从三个业界自律规管机构接手规管保险中介人的工作,包括审批牌照、进行查察和调查,以及施行适当的纪律制裁。

  张云正介绍,香港保监局的财政和运作独立于政府和业界,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规定一致,确保香港的保险监管制度与时俱进。新的规管制度有助提升保险中介人的专业地位和水平,令规管更公平、更具透明度、更稳健和更灵活。当前香港有大约12万持牌保险中介人和2800多家持牌保险代理机构及保险经纪公司。

  为了进一步完善香港的保险监管制度,香港保监局在2021年3月落实保险集团监管框架,为规管跨国保险集团提供清晰而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外,该局也正在推进风险为本资本制度的立法工作。

  保险科技方面,张云正表示,虽然香港保险市场的主要分销渠道仍然是保险中介人,不过随着科技应用愈来愈普及,保险业数字化已成为近年的一个主要趋势。

  香港保监局在2017年9月推出“快速通道”,审批采用全数码分销渠道的保险公司的授权申请,至今已经批出4家虚拟保险公司的授权。它们的定位各有特色,不但成功拓展到其他保险公司较少触及的产品领域和顾客群,其经营模式亦有助降低营运成本和提升顾客体验。

  两地联系方面,张云正介绍,自从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商贸往来增加,2003年自由行措施生效之后,不少内地旅客赴港旅游、探亲或从事商务活动,同时也在香港购买保险,推动香港保险业务发展。内地旅客占香港保险业个人寿险业务新造保费的比例,由早年的不到5%上升至高峰时期接近四成。

  早在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保险公司已经积极在香港开拓业务,借以扩大经营和涉足国际市场。张云正称,在回归之后,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的发展更为蓬勃,保险机构也不例外,不但自设分支机构,更利用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集资,或从事收购合并等活动,为香港保险业和金融业带来了新动力。

  “两地的监管合作也在回归之后有了长足进展。”张云正表示,2002年,粤港澳深的保险监管机构首次举行监管联席会议,此后每年举办,就四地保险业发展及监管等共同关注的议题交换意见。自2006年起,香港以始创成员身份,开始参与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年会,这项合作机制已逐渐发展为促进亚太地区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交流、知识发放和能力建设的多边平台。

  在收窄保障缺口上体现价值

  人身保险方面,虽然香港的保险市场发展成熟,但仍然存在保障缺口。根据香港保监局《保障缺口“身故风险”研究》,2019年香港的身故风险保障缺口整体规模达到6.9万亿港元,平均每名劳动人口约190万港元,或其加权平均年薪的5.7倍。此外,根据政府的推算,香港65岁及以上长者的人口在未来20年将增加接近一倍,为香港的公共医疗体系及福利制度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张云正看来,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可以在收窄保障缺口和推动退休规划上体现其社会价值。香港保监局鼓励保险业界推出创新产品以协助社会应对这些挑战和丰富市场上的产品选择,例如在2019年推出的可扣税合资格延期年金保单(QDAP)和自愿医保产品,其中QDAP保单至今已经销售超过22万张。

  另外,香港保监局在2021年底引入保障型投资相连寿险,旨在以比较高的身故保障成份、简单和透明的收费结构,以及规范的基金选择,鼓励过往较被市场忽略的年轻一代提早规划退休。

  香港保监局也透过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人生阶段的风险和保障需要的意识,包括在2021年底推出的“人生阶段风险评估”公众教育活动,透过网上评估工具和专题网站,让市民了解和管理他们的风险,从而收窄保障缺口。

  香港的财产保险以法定保险业务(包括汽车第三者保险和雇员补偿保险)主导,市场结构比较零碎,部分业务盈利欠佳。

  “保监局在接手规管保险公司之后,特别关注亏损比较大、业务难以持续的保险公司,并与业界合作,加强力度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让整体承保表现有所改善。”不过,张云正坦言,要在疫情后维持市场动力,便需要扩大市场的经营规模,重点之一是把握香港作为环球风险管理中心所带来的机遇。

  张云正透露,香港保监局会致力打造蓬勃的保险相连证券生态圈,并积极进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发行人和投资者考虑在香港发行或投资有关产品。此外,香港也积极推进在专属自保保险、海事保险和专项保险的发展,包括在2021年开始扩大专属自保保险公司可承保风险的范围,同时为部分业务提供税务宽免。

  在“双循环”中担当关键角色

  过去两年,全球面对多重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资本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日趋紧张,对整体经济情况带来不确定因素。

  张云正认为,香港作为国家的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如能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战略的机遇,将有助于摆脱阴霾,在改善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保险业作为金融核心产业,自然在“双循环”中担当关键角色。

  在他看来,香港参与“内循环”的最佳切入点,是加强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联系和协同效应,带动各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支持区内城市的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整个大湾区的共同繁荣。其中包括支持在内地大湾区城市设立售后服务中心、完善跨境汽车保险制度、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等。

  “外循环”方面,张云正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强化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香港肩负“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是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地点。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已经两度发行保险相连证券,不但有助于提升保险业整体承保能力,同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另类选择。

  “保险集团监管框架目前已覆盖了3家在亚太地区有广泛营销网络的国际保险集团,未来内地的大型险企如果希望拓展国际市场,也可以考虑把香港作为理想基地。”张云正表示。

  此外,香港保监局积极向内地企业推广在香港成立专属自保保险公司,集中管理海外项目风险,内地企业亦可以透过“香港特殊风险合作平台”物色世界各地的服务供货商,共同打造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