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26家保险机构加紧增资超600亿后行情怎么样?
今年以来,险企通过增资、发债“补血”格外忙!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截至7月13日,今年已有10家险企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债总额达261.5亿元;还有16家保险机构发布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拟增资总额达359.96亿元,远超去年同期。
受访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指出,2022年落地的偿二代二期工程对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短期内激发了险企增资、发债等资本补充的需求,从而使得今年增资和债券发行规模明显提升。
成功发债260亿元
从申请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结果来看,今年以来,共有10家险企获批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261.5亿元的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规模从5亿元到50亿元不等。
其中,共有7家寿险公司(太平人寿、工银安盛、北京人寿、利安人寿、招商仁和人寿、国联人寿、建信人寿)、2家财险公司(北部湾财险、国任财险)、1家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太平人寿、工银安盛、利安人寿均获批发行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人保健康、国任财险均获批发行3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票面利率方面,国任财险(6.27%)最高,人保健康、北京人寿、北部湾财险分别为3.25%、3.28%、4.8%。
记者注意到,今年获批发债规模较大的太平人寿曾于2011年成功发行4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十年后的2021年,太平人寿又获批增资150亿元,成为去年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
太平人寿表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补充公司资本,提高其偿付能力,为其业务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还有险企采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或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方式补充资本。例如,英大泰和财险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增资35亿元;太保产险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合计转增股份4.78亿股,金额约为12亿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补充资本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增资扩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对于已经进入盈利周期的险企来说,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补充资本的方式,这说明险企的业务能带来利润,而利润能转化成资本金,进一步支撑自身业务的扩大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随着进入盈利周期的险企越来越多,这种方式也应该是其最重要的补充资本的方式。”朱俊生强调。
拟增资360亿元
除了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保险机构还以增资方式来补充资本。
据记者统计,截至7月13日,今年已有16家保险机构发布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拟增资总额359.96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
增资规模最大的为平安养老和国寿财险。4月,平安养老保险公告称,为保障偿付能力、支持业务发展,公司拟向股东申请增资105.2亿元。1月,国寿财险公告称,公司股东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将公司注册资本金从188亿元增为278亿元,此次增资金额达90亿元。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表示,今年以来资本补充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包括有三个方面:一是偿二代二期于今年正式生效,新规的资本监管标准更加谨慎和严格,不少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降,需要补充资本以支撑发展。二是行业进入转型的深水区,寿险公司的发展模式和业务结构需要调整,产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和产品创新需要提升,需要增加投入。三是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剧烈波动,投资收益的锐减导致部分公司短期内偿付能力紧张,急需进行资本补充以满足监管要求。
记者注意到,与执行旧规则下的上一季度数据相比,今年一季度约65%的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头部保险公司亦难以幸免,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旗下的寿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幅度均超过50个百分点。
华创证券非银团队提醒,依靠股东增资或发债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资本实力,但最终险企仍需通过改善负债端和资产端表现,增加自身盈利、提高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