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如何区别分红险购买的三大误区

  您是否对分红险购买?分红险购买误区有哪些?等这些问题弄不清楚呢?分红险因其红利分配的优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一度引发了保险市场的热潮,但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分红险产品,很多消费者不知从何下手。如何选择分红险?

  误区一:只注重高收益

  消费者之所以直呼上当,一方面是由于销售人员的误导,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没有认知,购买保险产品过程只是关注通过保险能拿到多少分红,能用多短的时间实现多少的投资回报,或者是与储蓄,基金、股票等其他金融投资工具直接进行投资回报比对,一旦现实达不到预期时,便觉得上当受骗。那么保险产品与金融投资工具又有何不同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保险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是在风险发生时才展现的金融服务功能,投资理财是保险在这一过程中派生出来的重要功能,“分红险”则是基于此而设计的保险产品。但不论是普通型保险,还是分红型保险,保险产品独一无二的功能是风险保障,主要是防范和避免因生老病死残等客观风险而带来的财务困难,这是储蓄、基金、股票等其他金融投资工具所不具备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储蓄、基金、股票等与保险产品没有可比性。保险产品可分为普通型保险、分红型保险、万能型保险和投资连结型保险。上述不同设计类型产品的保值增值潜力不同,潜在的投资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增值潜力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大,上述四类产品的投资理财风险由低到高的。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务必先选择能满足自己保险需求的产品,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决定是出于对个人和家庭风险进行管理和规划的目的,而不是以为买保险比存银行划算、甚至能发横财。由于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反映了投资理财风险的高低,具体的选择应依消费者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定。

  误区二:曲解保险条款

  专业的保险合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有些晦涩难懂,加上消费者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难免造成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误会。如果消费者以退保来“维护权益”,最后就出现保险公司与客户利益双双受损失结果。近年来媒本关于分红险的报道中有些问题都是因为消费者对于保险条款的曲解。如投诉客户说保险公司的产品40年后才能取出本金,届时投保人已110岁。这里的曲解点在于:此保单的投保人为母亲,被保险人为女儿(投诉客户),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为41周岁,所说的40年后才能取出本金是指本合同约定的被保险人81周岁可领取的满期金,这些权益与投保人(母亲)的年龄是无关的。为防止自己曲解保险合同的条款,或是觉得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有讲解不清的地方,一是建议消费者采取多方咨询、以官方解释为准的原则;二是建议保险公司客服人员在电话回访时,消费者可将自己的疑虑逐个向客服人员提出,仔细聆听客服人员的解答。电话回访是保险公司防范销售误导、保护客户权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对于购买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的客户必须进行100%回访,以确保消费者逐够了解所购买的产品。

  误区三:对保险缺乏认知

  因为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知远不如对银行的认知,所以有些营销员便习惯用银行用语来讲解保险产品。如“首存贴补,给予本金的10%-20%,作为开户奖励”,这里所讲的“首存贴补”实际上是犹豫期结束后,按照基本保险金额的10%给付第一笔生存金;“本金10%-20%”是将第一笔生存金(基本保额的10%),折算成保险费的比例,约为10%-20%之间,以此误导为本金的10%-20%作为开户奖励,且类比为开通银行活期账户。所以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前,对保险的意义、功用等基础理念先作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近期的一篇媒体报道中,消费者竟然误以为一张人身意外保险卡被激活后可以让全家人受益,这样啼笑皆非的事就是对保险没有认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