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推动年金试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寿险商品的需求形态发生转变,寿险重心从承保死亡风险的人寿保险逐步转向承保生存风险的年金保险,变额年金保险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从其功能来看,适合有中长期投资、养老、资金储备等需求的人群,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要有序改变目前的发展状况,加快变额年金试点进程。
市场有期待
对于变额年金,市场还是有期待的。
保监会有关人士将变额年金通俗解释为“升级版投连险”。与投连险不同的是,变额年金会提供各种不同的投资保证,如最低身故利益保证、最低满期利益保证、最低年金给付保证、最低累积利益保证。例如,此次大都会人寿申请的产品选择了GMAB(最低累积利益保证)形式,并采用固定乘数组合的管理模式。金盛人寿则选择了GMMB(最低满期利益保证)形式,采取内部组合对冲模式,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内部模拟看跌期权的方式管理最低保证。
变额年金的产品设计,决定了相较于传统年金产品,具有抵御通胀的优势。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告诉记者,传统年金产品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抵御通胀、货币贬值,几十年后养老金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可能会变得相对较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变额年金产品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数据显示,在美国,即使参加401K养老金计划有税收优惠,变额年金仍然占两成的保费份额。
反响有限
2011年5月变额年金试点工作启动后,市场反应似乎有些过于低调。至少三大上市保险公司兴趣不大。
国泰君安证券经调查得知,中国人寿暂时不准备参加变额年金试点,“近3年中国人寿开展过投连业务,但规模极小,虽然符合变额年金的试点资格,但短期内大力发展变额年金的可能性不大。”平安人寿投连险业务开展较早,虽然满足变额年金的试点资格,但投连险业务规模逐年缩小,2010年业务占比不到3%,近两年新业务基本停滞。太平洋寿险未开展过投连险业务,因此也不会参加变额年金的试点。
另一方面,虽说变额年金的门槛较低,给众多中型和合资寿险公司敞开了大门,但是,即便这些公司也显得颇为谨慎。中荷人寿总经理张剑峰向记者表示,公司暂不考虑推出该产品,原因是“风险太大”。
据介绍,变额年金“产品形态复杂,技术性强,对资本市场要求高,经营不慎可能对保险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在上月中国保监会组织的变额年金试点记者会上,针对记者对销售前景的质疑,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也直言,“关键在于积累经验,不在于做规模。”
现实难题
投资回报率能否跑赢CPI。从美国等成熟市场的数据来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变额年金投资账户的回报率要高于同期通胀率。郑伟认为:“这时的变额年金才有意义,才算是实现了产品设计的初衷。”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很不成熟,对于投资回报率能否跑赢通胀率,郑伟觉得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需要观察和研究怎样的产品设计最吸引客户,即客户需要怎样的保证?愿意为这些保证支付多少费用?公司能够并且愿意提供哪些保证?目标客户群该如何定位?
从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变额年金产品对公司IT系统、投资、风险管理以及运营支持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司需要大量投入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才能满足变额年金产品后续支持和管理的要求。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还认为,国内目前的年金保险不享受任何税收优惠,对消费者吸引力不明显,变额年金对养老保险的推进作用远小于“税收递延”。
前景看好
不过,站在长远的角度,变额年金在国内的发展前景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根据北美和日本市场的经验,由于变额年金产品向客户同时提供潜在的较高收益和保证,该类产品在市场中都取得了显着的地位。这种特性的产品也很符合我国民众购买保险的期望。
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个人财富的累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人们有意愿也有能力开始规划自己的养老问题,变额年金产品的适时出现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