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保险门外汉的五个明显“症状”

  在保险的大潮到来的今天,许多都市人开始为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的保障打算,但是由于对保险常识的缺乏,他们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理解和想法。以下是保险门外汉的五个明显“症状”,也是我们应该认真避免的。

  “症状”一:不仔细研读保险合同内容,对专业术语“一笑而过”。

  保险合同是最能为投保人提供服务的“咨询台”,一般来说保险合同都是格式合同,条款由保险公司单方制定,因此其中引用专业术语较多。有很大一部分的投保人只是顺着保险从业人员的引导,从大的方面选择投保险种,而不仔细研读其中的内容,对条款中罗列的可保财产、不保财产、保险责任、权利义务或其他一系列的专业术语不去认真阅读分析。一旦出现意外,保户要求索赔时,却常常因本人的理解与当初的投保条款有较大出入,导致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发生纠纷,形成“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状况。

  所以在决定投保前,对于保险合同的具体条款一定要仔细研读,对于较为专业的术语及时请教工作人员或专家、朋友,在心里的“术语疑团”化解后再去签字投保。

  “症状”二:对超额投保做“无用功”后还“沾沾自喜”。

  许多的保险“门外汉”沾沾自喜地认为,在保险中自己对某项财产投保时金额越多,获保的金额就越多。其实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险公司在定损时,是按财产的实际价值和损失程度确定赔偿金额,而不是依据你的投保金额。超过财产实际价值确定保险金额,超过的部分则是无效投保。多缴了的保险费,完全在做无用功,是不必要的浪费。

  “症状”三:索赔时对于损失要求保险公司“全额代理”。

  有的投保者认为,发生意外事故后,其造成的损失都应该由保险公司全部赔偿。其实保险不是“包险”,能否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一要看遭受损失的标的是不是在保险财产范围内,二要看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对于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并不是全额赔偿,一般在合同中有赔偿百分之几的事先规定,而且投保者也不要把保险公司当成自己的摇钱树,对于损失更不可能“全额代理”。

  “症状”四:对于意外“两袖清闲”,对危险“无动于衷”,对损失“守株待兔”。

  有不少投保人认为,保了险危险都交给保险公司了,自己就等于进了安全的“保险箱”。在意外发生前或者发生后,“两袖清闲”“无动于衷”,不积极地处理事故,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财产,不积极地减少造成的损失,一味想等着保险公司的赔偿,颇有“守株待兔”的意思。

  其实这是错误的——根据财产保险合同规定,参加保险的人有维护财产安全的义务,而不能在损失危险发生时“无动于衷”,比如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要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施救措施,将财产损失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症状”五:索赔后放弃对第三方的追偿权利,希望保险公司“将好人进行到底”。

  有些投保人以为获得了保险公司的赔偿,如何向第三方追偿便是保险公司的事,与己无关,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依照保险的相关法规,各保险公司在赔偿了投保者的损失后,并没有继续向事故的第三方交涉追偿的义务,更没有此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