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保险来保障自己的一生
人生太短,余生很长;人生太长,故事很短,只叹此生不枉,什么最重要?健康很重要。身体健康需要提前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健康体检、疾病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事前预防大于事后处理。
保险并不能保证健康,而是危机处理,危机处理需要钱。
保险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也不能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而是在风险发生后,进行补偿,赔付一笔保险金。
银行、证券、保险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三架马车,保险也是跟钱打交道的,关注“钱”是第一位的,一切也是围绕“钱”进行展开的。
保险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与钱打交道的金融工具有很多,存银行、支付宝、股票、基金、证券、房地产等等,为什么非要选择保险?买股票赚的钱也可以保障今后的生活,比较对比之后,需要看看保险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保险有什么用?
1、高杠杆,小的投入大的保障,这正是保险有用的地方,多有用,就看杠杆有多大。
2、确定性,很少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确定的,大多都在时刻变化,处于变动之中,而唯独保险是确定的。因为确定性,所以事先可预期可规划,是化解风险的一种独特工具。
3、对冲性,所有的其他金融工具都在规避风险,买股票需要避免大跌,当重大风险来临时,只有保险是反向的,进行赔付,雪中送炭,给与一笔资金,资产组合中非常具有意义的一环,有了保险的加入,资产更安全。
举个例子,资产组合中如果没有保险的加入,未来的财富范围可能是[-50万元,200万元],有负值的原因可能是各种风险产生的财富损失,如疾病产生的高额费用并由此可能引发的收入损失。而由于保险的加入,未来财富的范围可能变成[80万,190万],保险并不是免费的,虽然最大值变小了,但财富更安全了、更确定了。
保险有用是确定无疑的,至于保险这种工具适合不适合自己,就看这种杠杆有多大?钱是不是花在刀刃上。
保险分两大类,保障型与理财型,保险的特点更多的体现在保障型上。
理财一般可以从3个角度进行比较:安全性、收益性、灵活性(流动变现能力)。
股票:安全性、收益性波动很大,灵活性很高。
保险理财的特点是:安全性最高,收益性偏低,灵活性就需要仔细挑选了,不同的保险产品灵活性可以相差很大。
有些保险理财第二年就可以回本,随时退出都没有损失。
有些产品灵活性就很差,一旦买入套牢一生,或者只能割肉离场。这也是曾经买过保险而痛恨保险的根本原因。但这其实可以避免,事先了解清楚,事前规划。
如果不是特别在乎安全性,保险理财并没有什么优势,安全性最高,是其最大的优点,如果又兼具一定的收益性与灵活性,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
但如果买错了?目前,买保险最大的风险是,买的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要么买错了,要么买贵了,而一旦买错,要么套牢,要么割肉。
这种风险,源于保险对于国人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缺少基本的了解,有时只能不得不放弃这种独特的应对风险的工具。
花多少钱买合适?
保险的作用就是保障生活水平不因风险发生而降低,而如果所交保费反而成了生活的负担,这就明显违背了保险的初衷,所以,用在这种保障上的资金不宜过高。
钱是自己交的,缴费压力大不大,自己最清楚,他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最终需要自己来决定。
保费的支出可以用收入结余来衡量,收入结余才是自己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钱。
收入-必要支出=收入结余
收入结余可以用于各种用途,多少用于买保险才更合适呢?
什么又是必要支出?生活费、伙食费、房租,应该还有更多…
赚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种艺术。
所以只能做一个参考,一般不要超过收入结余的15%,保险再好也只是防御型的,应该留下更多的钱用于其他用途,比如用钱来生钱,让必要的支出增加更多,提高生活质量,亏损了,还有保险呢?
无论购买哪种保险和购买多少保额都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因为保险不是免费的。
也可以逐步完成保障计划,优先为家庭经济支柱购买保险。
怎样买?
保险是很有用的,至于适不适合买,还需要看价格,优先看价格,为什么?
相对于银行、证券,保险是最安全的金融工具,因为国家层面会对保险进行最完备的托底。
根据保险法第九十二条及其他相关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指定已经破产的保险公司的仍然有效的保单及其保单准备金转由另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承保。
同时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保险保障基金会提供救助。
第二十一条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二)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
在普遍的印象中银行存款才是最安全的,但如果银行真的破产,银监会不会指定其他银行接受存款单,每个账户赔偿也是50万封顶,相比保险弱了很多。
买了保险不赔,也是很多人都担心的。
保险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一员,在中国,国家也在鼓励发展保险业,保险会故意不赔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赔?
索赔“不符合保险条款定义”是保险公司最经常做出的拒赔理由,也正是这种“拒赔”造成了保险公司故意不赔的形象。
以重疾险为例,重大疾病中的最基本的25种重疾的定义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统一制定发布的,并不是保险公司可以随意决定的,而这25种重疾占了重疾险理赔的90%以上。
符不符合保险条款定义,可以说并不是由保险公司说了算。
只要符合保险条款中保险事故的定义,无论买的是大公司的还是小公司的,保险公司一定会赔,如果不赔会有什么后果?
监管机构、法院、新闻媒体、人民大众都会站在投保人一边。
很多人觉得保险条款实在“繁琐冗长”,但是正因为“繁琐冗长”,才使条款更明确,可量化,清清楚楚,可以实际操作。如果文字简单通俗易懂,反而更容易产生多种解读,纠纷不断,条款严谨是第一位的。
看保险条款其实不难,就看保险条款中“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两部分,这是核心。
如果花了不少钱买保险,又不读条款,能怎么办?
保障、理赔依据的都是条款。
保险条款内容又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具有品牌效应,为什么需要挑选贵的?
不同品牌的同款衣服,他们的价值可能很不同,可是同样的纸币他们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
所以,保障条款类似,价格便宜就好,谁便宜买谁。
因为同一类产品,比如重疾险,价格差距可能达到2-3倍,造成价格高的真正原因不是保险本身,而是品牌溢价和经营成本。比如精美装饰的餐厅,价格一般不会太便宜。
商业保险承保的人群必须是身体健康的人群。
这个健康指的是保险意义上的健康,而不是医生说的健康。
区别在于他们目的不同,保险公司的目的是控制长期风险,会关注长期因素,比如,有的会询问身体是否有结节(微小肿块),是否吸烟,是否超重等等。
这些对医生来说不能算是大问题,不需要治疗。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他们的风险更高,所以有可能拒保。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同一类产品,有些公司会严格一点,有些公司会放宽一点,而且还会根据经营策略的需要不断调整。
保险是身体健康时为未来做的规划,应该尽量早买,或者逐步建立保障计划,保额慢慢增加。
商业保险与社保是不同的,商业保险是商业行为,而社保可以看成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买什么最合适?
买什么最合适,也就是怎样花钱最有效?因每个家庭的境况不同,所以最合适的标准也会因处境而异。
以下是最基础的保障方案:
优先考虑:少儿医保+保障到孩子30岁左右的少儿重疾险。
医保+成人保障到80岁的成人重疾险+百万医疗险。
可以考虑:保障到60岁左右的定期寿险(仅限家庭顶梁柱)
所有人也都可以考虑购买一年期短期综合意外险。
如此可以把保险的杠杆作用放到很大,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虽然是基础保障,但其实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因为买了保险又买对了的,实在很少。
终身型重疾险不更好吗?贵啊,虽然贵,但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如果世界上有一样东西,能让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产生巨大的分歧,保险是一个。
认可的人,把它当作真正的朋友,危难时帮一把,患难见真情,
不认可的人,对保险嗤之以鼻,坚决远离保险。